作者: 蘇稟元醫師
「蘇醫師,我耳朵常常都覺得很癢,每次都用棉花棒去挖,但挖完沒多久又覺得癢,有時還會有耳朵塞住的感覺,可以幫我看一下嗎?」
耳朵癢在耳鼻喉科門診是非常常見的主訴,在以耳內視鏡檢視後,看到了外耳道上有黑白小點散落的病灶。
「請問你有時常去游泳或是潛水之類的水上活動嗎?」
「醫生你這麼一問,好像是從今年夏天我開始去學衝浪之後,耳朵癢的情況才開始的耶!」
「來,你看一下螢幕上的照片,你的耳道發霉了喔~」
相信許多朋友看到這邊應該有些驚訝,耳道裡居然也會發霉?其實,「耳朵發黴」(正式名稱為耳黴菌病,otomycosis)並不少見,尤其台灣氣候溼熱,黴菌的繁殖力強且不易根治,一不小心就變成了我們耳道中的長期住民了!但大家也不必太過憂心,這是一個可以治療的疾病,利用這篇文章,我會整理一些有關耳黴菌症的成因、治療方式,以及平時就需要注意的一些小細節,讓您能快速掌握這個疾病的重點喔~
為什麼耳朵會長黴菌?
不過,當耳道的防護層被打破,例如過度清潔破壞了表皮、耳朵反覆浸泡到水、分泌物堆積...等狀況時,這些原本就存在於耳朵附近的微生物就可能趁虛而入。
耳朵發霉會有哪些症狀呢?
耳道在感染發生後,大部分會覺得耳內搔癢,潮濕感很重,會逐漸有分泌物、耳痛的現象,當外耳道被這些分泌物堵住,就會出現耳朵悶塞感,也可能出現聽力障礙、耳鳴、眩暈等症狀。
耳黴菌症的高危險群
- 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居民:由於氣候溫熱、濕度高,是黴菌喜歡居住的環境,因此這裡的居民較常有耳朵發霉的情形。(沒錯!台灣當然也在其中)
- 常從事水上活動的人:時常游泳、衝浪或潛水的人,由於外耳道反覆進水、潮濕,黴菌孳生的機會較高
- 時常挖耳朵的人:過度清潔耳朵會造成外耳道皮膚受損,破壞耳道的天然屏障,使微生物有機可乘
- 外耳炎患者:外耳炎患者因耳道處於感染狀態,原先的防禦機制已被破壞,易受黴菌入侵,且若因反覆外耳炎時常使用抗生素耳滴劑,也可能破壞原先耳道內的正常菌叢及酸鹼值,使黴菌有機會滋長
- 耳朵曾經開過刀的人:有接受過各種中耳手術的患者罹患耳黴菌症的機率較高
- 免疫力低下患者:免疫力低下的人,較容易有耳黴菌症
耳黴菌症究竟是哪些菌種在作怪呢?
耳黴菌病常見的病原菌是黑麴菌(Aspergillus niger)和白色念珠菌(Candida albican);黑麴菌感染一般不侵犯骨質,也不破壞組織,僅在外耳道形成黑白相間的麴菌菌落,白色念珠菌感染初期以滲出分泌物為主,後期會在發炎部位出現肉芽組織,外耳道皮膚出現潮紅糜爛,表面覆白色或奶油狀沉積物。在免疫力正常的人,耳黴菌症通常是受到黑麴菌的感染,而在免疫低下的患者(例如糖尿病病患、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……等),則較常見白色念珠菌造成的耳黴菌症。
所以只要耳朵癢,就應該趕快去看醫生嗎?
若是很輕微的感染,可能會有自癒性(self-limited),在身體免疫功能的運作之下自行痊癒,但若出現以下症狀,建議您還是要找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診治:
- 耳朵異常疼痛:由於外耳道發炎腫脹造成疼痛。
- 耳朵出現較多分泌物或有異味:有些人的耳屎本來就偏濕或油性,但如果耳朵出現比平時多的分泌物,或是分泌物有異味,就要當心是耳朵發炎了。
- 耳朵感覺悶塞、聽力變差:有可能是外耳阻塞、中耳積水,或是其他疾病,需要經由醫師進一步診斷
- 發燒:單純外耳感染很少會造成發燒,一旦發燒要當心是否出現嚴重併發症,例如惡性外耳炎、中耳炎或乳突炎...等等,必須盡快就醫。
耳黴菌病要怎麼治療呢?
- 清理外耳道:耳鼻喉科醫師利用夾取、吸取及沖洗的方式,將外耳道可見的真菌和分泌物清除,降低局部的真菌量,加速恢復,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。
- 抗黴菌耳滴劑:這類耳滴劑內含抗黴菌成分,有些還加上類固醇成分,兼具止癢效果。
- 口服抗真菌藥物:主要是針對較嚴重的真菌感染,或是嚴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,臨床上較少需要用到此項治療的患者。
耳滴劑要怎麼使用呢?
- 點藥前,頭側另一邊,用一隻手先將耳朵「往後上」拉,如此可以將外耳道拉直,幫助藥水流進耳道內。
- 接著往耳道滴入適量藥水(確切需要滴幾滴依每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,請與您的耳鼻喉科醫師確認唷)
- 維持頭側一邊的姿勢「至少十分鐘」,讓耳道可以浸泡在藥水中,使藥劑和耳朵的病灶充分作用。
- 浸泡時間到,頭稍微側另一邊,讓藥水自然流出,並將流出的藥水輕輕擦乾,「千萬不要用手或棉花棒伸進外耳道」。
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?
耳黴菌的治療需要持之以恆的耐心,若時常忘記點藥,或是沒有將黴菌完全根除就自行停藥,有可能會讓仍在耳道中苟延殘喘的黴菌趁機又攻城掠地唷!也建議您依照醫師指示使用適合的耳滴劑,切勿自行於藥局買藥,因耳滴劑的選擇不正確,可能會進一步惡化耳朵的狀況。
除了認真點藥之外,也要定期回診,一方面檢視治療的效果,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局部治療清除黴菌菌落,加速復原,也必須清除後續生成的耳垢和脫屑,避免黴菌殘留。當黴菌感染獲得控制後,千萬記得別再過度的清潔耳道、並盡量保持耳道的乾爽、感染期間及剛復原的一到兩周內避免從事水上活動,也避免和家人共用耳扒子或在理髮店挖耳屎等,以免黴菌再次捲土重來喔!